ü 热点概述
自地震发生以来,从中央领导到前线救援人员,都在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的位置。现在看来,这次地震导致的后果,虽远远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却仍受到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几天来,从央视的不间断新闻直播,报纸不惜版面的详细报道,再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会聚,都有一个主题:抗震救灾!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这有些“反应过度”了。
当芦山地震发生后,在最大的网络信息集散地——微博上,出现了两个舆论场。
一边,主流的声音是祈福、救援、募捐、献血;一边,也有极少数网友,在没有根据地制造杂音和传播虚假事实。包括“地震局只有千分之一预算用作预测”、“当地政府在救援方面无作为”,甚至要求中国红十字会“滚出雅安”。
网友“雅杰露水”发现,就在地震救援如火如荼时,“网上涌现出了许多道德义士”。“骂红会,骂官员说话,骂捐款的,骂不捐的……”
距离救援的黄金72小时只剩30多小时,现在的全中国是雅安时刻。我们能做什么?网友“天窗的格子阳光”的回答最掷地有声:“先救人!”
地震以来,“中青舆情监测室”微博不断发布“救援整点关键词”,每小时都告诉大家最新信息:“普通人能做什么?不要自行前往救援,请联系指挥中心,接受统一调度;根据前方传来的需求信息,力所能及地捐款、捐物;不传谣、不信谣,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习储备地震常识,就是减少下一次伤亡的源头。”
在当下,微博能够释放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发生爆炸后,外媒也反思社交网络是把“双刃剑”:“一场灾难发生后的5分钟内,推特作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它开始帮倒忙。”
如果用在求援、救助上,微博重如泰山;如果用在不顾事实的质疑、骂街甚至造谣上,微博轻如鸿毛。
舆论“反应过度”,有个重要原因,和现在微博等自媒体的勃兴相关。微博等平台成了救灾的重要信息源,大量志愿者、当地民众发布震后图片,开列灾区紧缺物资清单等,这些信息的出现,扩展了灾区的实情,传递了救助的温暖,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个体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灾区每个具体生命的悲欢,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了社会更多的爱心和行动。
进入“微时代”,个体生命的价值必然会越来越受重视。每一个生命遭遇的不幸,都有可能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弹,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舆论的“过度反应”也可能将会是常态,我们需要适应这个趋势,而不是因灾后大规模捐赠的信息公开应该做得更细致,并形成一个公开机制。灾区对所接收到的救灾款物,一一列清,定时公布物资去向,接受社会监督。
芦山地震之后,社会援助热情高,捐钱还是捐物,曾经一度困扰很多人。除了信息掌握不够、不确定哪种更切合灾区需要之外,有人担心自己捐的钱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民政部门的提醒很有必要,但要消除民众的顾虑,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ü 相关评论
@网友“风小餮”公开对批评者说:“你的眼中充满黑暗,并不意味着这个民族、国家不光明。当你念叨着‘郭美美’、对捐款人冷嘲热讽时,你可曾想过,红会运输物资的工作人员正在余震中忙碌——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把当地的募捐电话扩散给更多人,推荐人们选择更可靠的捐款机构,或者鼓励、带头捐出灾区所缺的物资。”
@舆论对芦山地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
@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发布上已大有进步,但在重大灾难之后,往往是很多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因而政府在信息汇总和发布上,需要建立一些机制。
@只要捐赠去处的信息公开、透明、传播对称,捐钱还是捐物,公众自会有自己的判断,就不会为捐什么而纠结,也不会担心自己的爱心被浪费进步洪流中信息量大或者夹杂了少数杂质,而过于苛责,那才是真的“反应过度”。
来源:人民论坛网
ü 模拟题
四川雅安地震后,在社会群众忙于救援与祈福的声音中,一些微博上出现了“骂声”,对社会捐助持质疑态度,你怎么看?
ü 鸿途解析
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以来,全社会都对地震地区表达了关心与关注,从大批的救援人员到大量的救援物资,不断的进入灾区,全社会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关心和帮助,红十字会和民间的慈善救援基金与机构组织也相继出现,为灾区筹集资金和物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全社会的祈福与关心的声音中,在微博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对救援中的一些人和机构有一些误解,这些声音在全社会的哀声中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这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体现了民众对于一些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自郭美美事件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度遭受到极大的冲击,信誉度极低,这使一些群众在大灾来临时向其捐款捐物时难免会心存疑虑,中国的慈善机构的信誉度还没有在群众中恢复过来,有这样质疑的声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机制不完善,不够公开透明,诚信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伤害了群众的情感,慈善机构要挽回在群众中的信任就要不断加强体制完善,实现帐目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放心,也增加其公信度,拓展资金渠道,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机构最初的职能。
其次,这些持质疑批评态度的群众对救灾过程以及官员、名人的做法有一定误解。慈善事业人人有责,关爱他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但在关爱他人做慈善中,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援助。而我们也应对施以援手的人,不论是捐款金额大小,不论是帮助程度有多少,只要有一份关爱的心我们就应该体会到援助之人的友善与关怀,共同体会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温暖,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责。在援助过程中很多人如陈光标会高调慈善,在人们关注其行为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去关注慈善,在整个社会中更多地形成了慈善友爱的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人加入援助队伍中来。
但是,这些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也提醒我们不要放松,在关爱中也要严格按流程办事,认真仔细的把事情办好。这些来自群众中间的监督声音为哀伤的队伍打上了清醒剂,提醒着我们在援助中做好工作,避免失误。
但是我们在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不要过分的夸大和歪曲事实,更应该客观理性一些,在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打消群众援助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引导和监督舆论导向,正确、积极的引导舆论。